京西明珠—四季青的故事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53

收藏

北京香山脚下的四季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季青之名始于195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其寓意为:一年四季都能生产蔬菜。其后历经人民公社、乡、镇的行政机构调整,一直沿用四季青之名至今。

四季青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因为四季都能生产新鲜蔬菜而远近闻名。党和国家的历任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四季青的发展,或视察、或植树、或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一而足。而说起“四季青”这个名字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国家农业劳动模范李墨林,一个是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

李墨林(1911-1975年)出生于雇农家庭,9岁开始帮工。他从1942年起在为地主当雇工时,就开始从事温室蔬菜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积极参加村里的工作和土地改革运动,努力发展生产。1951年10月带头组织了互助组。1952年11月成立了“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专门在冬季进行温室蔬菜生产。1953年8月,因国家建设占地,合作社从羊坊店迁到现四季青镇域内的东冉村乡北高庄。这是海淀区第一个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这时起,彭真同志就开始关注并大力支持李墨林和他的合作社了。

1954年春节前,李墨林温室蔬菜获得丰收,看着那一堆堆、一筐筐丰收的蔬菜,社员们乐在心里,喜上眉梢。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社员们一致决定送点鲜菜给毛主席尝尝鲜。把这个想法告诉彭市长后,得到彭真同志极力赞同,并亲自给中南海写了条子。李墨林代表全体社员,将精心挑选的20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和15个鲜红滚圆的西红柿送到了中南海,第二天便收到了中央办公厅代表毛主席寄来的感谢信。回信说:“你们送给毛主席的礼物--自己生产的黄瓜和西红柿,都收到了,谢谢大家的盛意。你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提高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给首都农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希望你们更加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经营方法,巩固与扩大合作社的组织,为生产更多更好的蔬菜,供应首都人民的需要而努力。”

来信像阳光,照亮了李墨林温室社;像雨露,滋润了社员的心田。在来信“扩大合作社组织”的要求鼓舞下,这年5月,温室社与附近的东冉村乡四社、五社、西冉村二社合并,后来,还吸收了北高庄、南高庄等村的单干户人了社,社员发展到64户,沿用“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之名。

1955年,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和东冉村远大社及金庄社等社合并,总户数达到784户,后发展到844户。温室种植技术的推广,使得蔬菜可以季季生产、日日保鲜,让曾经昂贵的冬季蔬菜走进寻常百姓家,结束了人们冬季只能吃冬储萝卜、大白菜的历史。因此,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合作社取名“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取蔬菜生产四季常青之意。

 

四季青人民公社成立大会

四季青,多么好听的名字,这里面包含了理想,寄托着希望,凝结着菜农对吃菜人的一片深情。这个名字上报市委、市政府后,彭真同志非常赞同这个既朴实无华、又很有特色的名字,并亲自作出了批示。从此,“四季青”便叫了起来,并且越来越响亮,成了首都市民的“菜篮子”,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影片《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四季青的发展始终浸透着彭真同志的心血,从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初,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工作后,他一直心系四季青,多次亲自来四季青视察,并与李墨林等很多普通农民成为知心朋友,他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是四季青不断创造辉煌的巨大动力。

1956年1月30日,全国第二届政协二次会议正在政协礼堂举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两位农民走上了主席台,代表全国五亿农民,向毛主席报喜。毛主席接过喜报,握住其中一位农民的手,亲切地问道:“你是哪个单位的?”

坐在一旁的周总理对毛主席说:“他是四季青蔬菜生产合作社的。”

“噢!你是李墨林?”毛主席当即说出了李墨林的名字。

“是,是!我是李墨林,我代表全国农民向您报喜!”

毛主席微笑地夸赞道:“好哇!好哇!”

这一年,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到了2000多户。1958年8月,四季青人民公社成立,将沙窝街道和罗道庄乡并入,共计8700多户。1984年,政社分开,建立四季青乡,乡域面积一度达到72.6平方千米,入社户13000多户。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四季青乡,四季青一直顺应着社会发展需求的潮流;从首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到菜果之乡,再到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四季青始终坚持了保证首都市场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1997年开始,四季青的发展定位由首都副食品基地转变为首都的“绿谷氧吧”,“四季青”这个名字也增添了新的含义--四季常青的生态田园城市。2004年,四季青撤乡设镇。而今的四季青镇,三分之二的面积为林木绿化所覆盖,乔、灌、藤、草、花错落有致,处处是景、片片是林。与此同时,四季青也在继续擦亮“菜篮子”这张名片。2008年起,依托生态景观优势,沿镇域内的旱河,陆续建起了十余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形成一条长约6.6千米,集科研、采摘、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的“一河十园”都市农业观光产业带,着力打造出“农业中关村”新名片。

在当代四季青人的努力奋斗下,“四季青”这个凝聚了老一辈领导人和劳动者心血的名字,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继续焕发着耀人光彩!(于小菲)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