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07 10:32

收藏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兴建于秦,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郑国渠,历时十年,竣工后以水工之名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初建之时,秦王嬴政年幼,国相吕不韦掌管朝政大权。作为被派往秦国的郑国,最初担负的是修建工程以“疲秦”,保韩的任务。但在施工期间,因韩国的计谋败露,秦王欲斩郑国。郑国辩解说,虽最初背负韩国之命令,但渠成之后必将有利关中平原,成就秦国的万世基业。秦国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让郑国继续建造完工,工程历时十年,最终完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郑国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的泾水上作石堰坝,拦截河水,抬高水位,引入谷口干渠。干渠布置在灌溉渠的最高地带,沿北面的山脚向东延展。途中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其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长达300里的区域内,郑国渠使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三水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惠及千秋万代。秦以后,历代继续在此完善水利设施,如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继续造福周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