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7 16:24

收藏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永宁县为沁水县。沁水之名最早源于此,因沁河贯穿县域南北而得名。《水经注》载:“谐戾之山,沁水出焉”,故名。谐戾之山,即绵山;沁水,即沁河的古称。

夏商两代均属冀州,为“王畿”之地。周为原国,周武王封弟文王十六子于原,是为原国,在今沁水县城西北。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仅予晋君食以端氏一邑,在今沁水县城东22公里的郑庄镇原西城村,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赵肃侯元年(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境属赵国。秦属上党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设端氏县,属河东郡。建元年间,改为端氏侯国。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封其族子刘遵于端氏,改设安平郡。三国属魏之司州,建安年间,废安平郡,端氏属平阳郡。两晋年间,建制没变。南北朝属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废端氏县。太和二十年(496年),复设端氏县。孝昌二年(526年),设东永安县。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隋代属冀州。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十八年,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县治由故城镇(今沁水县龙港镇原固镇村)迁到今县城,属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属长平郡。义宁二年(618年),改郡为州,再属泽州。唐属河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为高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再属泽州。五代属后晋之泽州。宋代属河东路泽州。金代属河东南路。金天德二年(1151年),改属平阳府泽州。贞祐四年(1216年),又属上党泽州昭义军。兴定二年(1218年),再改属盂州。元代属司校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校司,改属平阳路泽州,端氏并入沁水。大德九年(1305年),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明代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将泽州升为直隶州。清代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后改为冀宁道)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泽州府,直属山西布政使司。1911年,废泽州府,改属山西省冀宁道。1934年,废冀宁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8月,成立沁水县抗日政府,属岳南专办三地委。1941年10月,成立沁东县抗日政府,一度称端氏县,属晋豫区委。1941年12月,沁东县改称士敏县。沁水、士敏同改属太岳行署。1943年7月,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3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1945年12月,撤销青城县,将青城县五区(原王寨乡、原樊村河乡)、士敏县七区(原城关镇)划归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属太岳行署二专署。1948年,撤销边区建制,改属华北人民政府太岳行署二专署。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10月,沁、阳分治。从1985年起,沁水县隶属晋城市。


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