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故名秭归。据《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命名曰秭归”。
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置秭归县,归乡为南郡所辖。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归州。宋时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年),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归州为直隶州,隶属湖北省;十三年(1735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1912年,改为秭归县,自此名称沿用至今。
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