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7 15:52

收藏

因地势既高且平,西汉至北魏初称高平城,曾置高平县、高平镇。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为原州,治平高县,史籍称“以高平曰原”。唐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攻占,后曾侨治甘肃平凉市境。大中三年(849年),一度收复,广明元年(880年),复失,正式迁至临泾,称旧治为“故原州”。专名,其含义有两说:一为“讳故改固”;二为“因城池险固而名”。

早在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夏、商时代,西戎部落居住。西周属义渠戎。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置乌氏,为建置之始,至今约2340余年。固原市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地级市,固原依“故原州”、“故而转固”而得名,亦有巩固原州、原州“固若金汤”之意。秦惠王取乌氏之戎,建乌氏县,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建朝那县,时乌氏、朝那皆属北地郡。汉初沿秦旧制。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东汉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因羌族起义,安定郡寄理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永建四年(129年)四月,还治高平。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复徙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三国属曹魏雍州安定郡。建安十六年(211年),郡治迁临泾(镇原县南)。西晋仍属安定郡,郡治临泾。十六国时,前赵分安定郡部分地设陇东郡,以高平设朔州牧领陇东、安定郡。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为原州,并置高平郡,倚设高平县,治所高平。北周设原州总管府,领平高、长城二郡。隋开皇二年(582年),废长城郡。三年(583年),废高平郡。大业三年(607年),原州改平凉郡,郡治平高。大业六年(610年),废原州总管府,置牧监。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贞观五年(631年),于原州置中都督府。天宝六载(742年),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平凉郡改原州。大历元年(766年),吐蕃攻占平高,原州治所迁灵台百里城,后迁平凉及临泾。大中三年(849年),原州迁回平高,广明元年(880年),复迁临泾。五代时仍为吐蕃所占。宋至道三年(997年),以故原州城设镇戎军,属陕西路。咸平六年(1003年),置彭阳城、陇干城。庆历初年,镇戎军改属渭州,隶泾源路。庆历三年(1043年),以陇干城建德顺军。绍圣四年(1097年),置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年),以平夏城置怀德军。贞祐四年(1216年),德顺升防御州,十月,升节镇名陇安。金时,今泾源县属平凉府安化县。元废镇戎、德顺。至元九年(1272年),在开远堡设立陕西行中书省开成府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开成府为州。明降开成州为县,设固原巡检司,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隆德县亦属平凉府。景泰二年(1451年),修古原州废城设固原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年(1466年),开成县迁固原千户所,五年(1469年),千户所升固原卫。旋置三边总制府。弘治十五年(1502年),设固原州、卫,均属陕西都指挥使。清顺治初固原州属陕西省平凉府,不久改固原道。固原道、固原卫均驻固原城。康熙初年,迁镇,设平凉道,治固原。雍州初废固原卫,乾隆初固原设平、庆、泾道,同治年间旋改为平、庆、泾、固、化道,移治平凉。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设直隶州,领硝河州判。民国初,固原州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属陇东行政公署,1912年,废固原州设县。1940年,在固原设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2年,迁硝河城,建西吉县后专员公署撤销。1949年10月,固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原化平县)属甘肃平凉专区,西吉县属定西专区。1950年2月,西吉县属平凉专区,1953年12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11月,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隆德仍属平凉专区。1958年,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5县归固原专区,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83年7月,从固原县析置彭阳县,2002年7月,改固原地区为固原市,固原县为原州区。地名沿用至今。

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