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3-16 16:07

收藏

宜兰位于台湾东北部,西临雪山山脉,南有中央山脉相阻,兰阳溪自二山之间窜出,东流入太平洋,其水势冲积而成三角洲,即为兰阳平原。宜兰山、海环抱,地形封闭,迟至嘉庆年间,吴沙入入垦此地,才见汉民族踪影。然而,宜兰自古为平埔族噶玛兰(Kavalan)人之聚居地,因此宜兰开发史就是一页汉民族入垦与当地原住民(噶玛兰族及泰雅族)争斗的血泪史。

宜兰旧称噶玛兰(哈仔难)乃是以原住民族名音译而来。清朝官员为雅化其名。加“宜”字,改称宜兰。

嘉庆元年(1796年),清人吴沙率漳州、泉州及粤(广东)籍人士,由淡兰古道入兰阳拓垦。汉民族入垦范围扩增,民招民垦拓出头城、礁溪、壮围、宜兰城等溪北地区;官招民垦则拓及员山等溪南地区。嘉庆元年占乌石港南方,建立头围;嘉庆二年,由吴沙之侄吴化等人逐渐向外拓垦,续建二围、三围、四围,至嘉庆7年三籍人数日增,乃由漳人吴表、杨牛、林盾、简东来、林胆、陈一理、陈孟兰,泉人刘钟、粤人李先等九氏率众进垦金包里股、员山仔、大三阄地,四阄、渡船头地、溪洲,以及一结至七结等地,嘉庆十七年(1812年),清朝设置噶玛兰厅隶属台湾府治理。短短十五、六年的时间,汉人大量移入兰阳平原,噶玛兰人被迫出走,南移至花东一带。

宜兰人生性淳朴,受到拓垦社会遗风影响,以农渔为业,自然美景未遭现代工业破坏,兰阳八景犹在,而以观光立县的宜兰县政府,也为北台湾保留了最美的一片后花园。历年来擘建了冬山河亲水公园、罗东运动公园、河滨公园、森林公园等亲水、亲民、亲土的建筑空间,规划了大大小小的艺文与生态活动,举凡童玩节、亲水节、绿色博览会皆吸引了来自台湾各地的观光人潮,成为各县市仿效的典范。


来源:蔡培慧等著,《台湾的旧地名》,远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