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3-16 16:07

收藏

雨港基隆,据说是因为港口边的基隆山,形状很像一只鸡笼。另有说法是基隆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地理形势很像鸡笼而得名。还有一种解释,是来自于凯达格兰族(Ketagalan)首尾之名而来。清光绪元年(1875年),因为希望此地基地昌隆,于是将鸡笼改成基隆。

基隆是台湾北部重要的港口,西班牙人曾经在17世纪时,在社寮岛(今和平岛)西南端修建圣萨尔瓦多城(San Salvador),并且在附近建堡垒,以守护基隆港。荷兰人统治台湾期间,将圣萨尔瓦多城改成北荷兰城(Noord Holland),附近的堡垒则称为维多利亚(Victoria),也派兵在此驻守。1662年,荷兰人被郑成功击退,但仍有少数占领鸡笼、淡水,与清廷相通,意图恢复台湾的统治权,直到郑经再度讨伐,将北部荷兰人的势力完全赶出台湾,此时鸡笼正式隶属明政权辖下的天兴州。

由于郑成功的治台政策,以台湾南部为开发重点,当时鸡笼虽然号称为军事要塞,明郑政权也只派兵驻守,加强防御而已。

清康熙22年(1683年),台湾纳入清廷版图,鸡笼为台湾府诸罗县辖地。当时台湾的政经中心还是在台南一带,到此地开发的汉人仍是少数。康熙末期,汉人开始从淡水,八里进入台北盆地;雍正年间,相继有福建漳州人由八里移居基隆牛稠港、虎仔山(今中山区一带),在基隆港南岸崁仔顶附近(今仁爱区新店里一带)形成市街。乾隆时期,陆续又形成新店街、暗街仔街(今仁爱区新店、文昌里一带),渐渐形成繁荣的景象。嘉庆年间,由基隆进入宜兰的陆路通行,奠定基隆的交通地位。

基隆的移民,以福建漳州、泉州二地为主。漳州人移民的时间较早,人数也较多,主要聚居在港口附近;而泉州人则因为进入的时间较晚,所以落脚的地区,以基隆河沿岸的七堵、暖暖一带山区为主。早期移民经常因为争夺垦地与水源而发生冲突,往往演变成大规模械斗,现今基隆市安乐区的老大公庙,就是当时移民械斗身亡者的聚葬之处。

日治时期,日本政府积极筹划建港工程,明治32年(1899年)正式动工;明治41年,台湾纵贯线铁路全面通车,更加速了基隆的发展。大正5年(1916年)以后,基隆港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淡水,成为台湾三个重要港口之一。


来源:蔡培慧等著,《台湾的旧地名》,远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