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8:53
收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黄河水面,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桥便在晨练者的脚步声中苏醒过来。中山桥横跨黄河两岸,北连绿茵叠翠的白塔山、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南连繁华热闹的西关十字,每天都有上千名游客、市民从桥上走过,慕名而来的游客绝不会错过在此驻足留影的机会。它是兰州的一张名片,是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是5464公里黄河上架起的第一座铁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它身上的每一寸建筑材料均取之遥远的德国……它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内涵远胜于它现今所担负的交通枢纽职能。
中山桥概况。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誉。中山桥长233.5米,宽8.36米,有6墩5孔,每孔跨径45.9米,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加固,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最早的设想。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在现中山桥的位置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修建了镇远浮桥,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此后500年都是使用浮桥,冬季黄河结冰就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耗费巨大,并且时常有被洪水冲断的情况。今天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柱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重10吨、长5.8米,柱上铸“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1881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归来,途径镇远浮桥,决心从西方引进先进的造桥技术,在兰州打造一座金汤永固的大型铁桥,但由于德国商人要价过高,建桥的愿望未能实现,这一搁就是30年。
宏伟的工程。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万两,折合人民币约8000多万用于建桥。桥梁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设计,聘请的部分德国洋工匠进行施工建造,钢材、水泥等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海运到天津,再从天津转运至兰州。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分36批,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材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8月19日,铁桥竣工投运。桥建成后,两边分建两座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楹联为: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命名的由来。铁桥初建成时命名为“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恰如一位历经了百年历史的沧桑老人,中山桥经历百年风吹雨打、车船碰撞和抗日战争的洗礼,以其处乱不惊的姿态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见证着金城兰州的发展变迁与奋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