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楼村——将军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05

收藏

黄河滩区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蔡楼,它就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地方。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蔡氏祖由现大路口乡双庙村迁此建村,后建楼房,故名为蔡楼。蔡楼村是附近比较大的村落,人口1454人,分为前蔡楼、后蔡楼、蔡楼三个村。蔡楼村紧临着黄河,村西建有黄河上较有名气的渡口。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根据毛主席“挺进大别山”的指示,率领一、二、三、六四个纵队共十二万大军,从河南濮阳至东阿横宽150公里的地段上,突然发起了抢渡黄河的战斗。蔡楼渡口是这次渡河作战的十几个渡口中最大的一个。经过五天的激战,刘邓大军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胜利地突破了黄河天险,为千里挺进大别山打响了第一炮。蔡楼村也因此而出名。蔡楼渡口被当地百姓亲切地誉为——将军渡。

蔡楼渡口地处黄河三大险工地段之一。黄河从河南省两岸相距20公里的河段,进入梁山境蔡楼渡口后,南北两岸的距离紧缩为二、三百米。形成了水深浪急的险要去处。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打响,国民党政府固守黄河天险妄图以黄河来阻挡战争的进程,国民党部队占据了黄河以南,修筑工事,与隔河相望的河北解放区强行对垒。解放军在黄河以北,成立了黄河司令部,准备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向中原挺进。为了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中共昆山县委(梁山县的前身),县政府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各区都设立了兵站,组织群众做好后勤供应。蔡楼村老党员钟广文和村干部蔡可栋秘密组织发动妇救会、模范班儿童团和农会会员为我军收集传送情报。一次,有一份紧急情报要送到北岸的黄河司令部,蔡可栋接受任务后,潜出村外,衣服一扒,跳进黄河,附近河防工事中的敌人听到水响,立刻循声射击,蔡可栋负伤后拼命游到对岸,把情报交给了岸边的解放军战士,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解放军黄河司令部为了了解敌情,打破蒋军的黄河防线,决定派水兵排长仝士文渡河侦察敌情。仝士文是黄河上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老家在蔡楼渡口附近的小村程坊,当时挑选了40名船工渡河北上接受训练,他被编为临时水军四大队一连任排长。仝士文乘黑渡过黄河,在赵堌堆饭馆里遇到了一个伪乡长。在和伪乡长闲谈的时候,他故意激怒伪乡长,说:“河北的解放军不少,国军布防不好,一定会吃亏。”伪乡长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咱钉子里除了国军还有一个还乡团大队三千多人,轻重机枪三十挺,河防上崔温住着个巡河大队,一百来人,一有动静,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仝士文又做了仔细的调查,证实了伪乡长的话属实,便匆匆乘夜摸到河边,避开了敌人的巡哨,一猛子扎到水里,游到对岸。司令部首长听了仝士文的汇报,非常高兴,赞扬仝士文为制定渡河方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仝士文记了功。

蔡楼村村民蔡怀芹之父蔡绍义是当时的自卫队长。一天,国民党的飞机向蔡楼村及渡口扔了一些炸弹,有一个炸弹落到了老百姓的麦秸垛上引起了熊熊大火。蔡绍义带领自卫队员和一些村民们进行灭火,在转移一枚未燃炸弹时,蔡绍义不幸被炸身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村民蔡绍芝,曾在区里当过通讯员,解放军的侦察人员进蔡楼村侦察,他带领侦察人员,避开国民党的军队和还乡团的侵袭,圆满地完成了侦察的任务。乘天黑之机还在村边的土壕里捉到了一个正在挖工事的国民党士兵。由于沿河两岸群众的大力支持,大军强渡黄河的时机日臻成熟。

1947年6月30日夜晚,刘邓12万大军分东路、中路、西路几个纵队在位山、张堂、林楼渡口,蔡楼、孙口渡口,李桥、丁庄、大张庄渡口开始强渡黄河。黄河,一向被人们比作凶猛的巨龙,在月黑风高之夜,更显得狂颠不驯,浊浪滔滔。在孙口渡口,解放军严阵以待。等待着指挥部发出的命令。晚九时整,解放军大炮开火了。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蔡楼渡口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黄河上空,但见彩虹千条,金桥万道。千万只帆船载着解放军健儿杀向东南岸。

当时在孙口——蔡楼渡口渡河的是二纵队某部四连的勇士们。强渡命令一发,他们立刻敏捷地登上小船。当时,每班一只小船,机枪架在船头上,手榴弹都揭开了盖。水手们奋力挥桨,船儿飞速奋进。当时敌军误认为我军主力是从位山、张堂渡河,遂将蔡楼渡口的守军主力撤走,只留下部分蒋军和还乡团防守,兵力比较薄弱。在我军强烈火力的掩护下,四连勇士们一举突破第一道防线,随即又上了黄河大堤,摧毁了敌人的地堡群。敌军仓惶逃走。我军英勇战士顺利地占领了蔡楼渡口。抢渡部队占领了阵地以后,大小船只抓紧载运部队渡河。水手们赤臂露胸,满头大汗,一趟又一趟地赶着摆渡,黄河司令部水军四队一连水手仝士文表现尤为突出,当时他的船以五分钟到达对岸的优异成绩受到了部队首长的嘉奖,后来被冀鲁豫军区授予“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大部队夜以继日,紧张地渡了三天,蒋介石的飞机日夜骚扰,投下的炸弹,炸起冲天的水柱,一颗颗照明弹,把河面照得通明,但水手和战士们无所畏惧,奋力在波浪中搏击。

1947年7月4日,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孙口——蔡楼渡口渡河。时任黄河指挥部司令员的曾宪辉同志再三考虑,把两位首长安排到了四大队水兵一连10号船上。黄昏,刘、邓首长来到码头,曾司令已提前在码头上等候。曾司令向刘、邓首长汇报了大军渡河的情况,两位首长都非常高兴。仲夏之夜,河水奔腾喧哗,河边的菖蒲、树枝在轻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在苍茫的夜色中,刘、邓首长敏捷地跳上10号船。两人并立船头,向曾司令挥手告别。同随两位首长渡河的共有30多人,但谁也不知这两位首长是谁。夜,格外平静,突然,敌人的两架侦察机,沿黄河由西向东飞来,一路撒下许多照明弹。邓小平政委站在船头,解开外衣,谈笑风生地对刘司令员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意给点亮了天灯。”“是啊!不明修栈道,怎能暗度陈仓呢!”听着两位首长的一问一答,战士们从心里生出无限敬佩之情。船很快到了蔡楼渡口。刘、邓首长几乎同时把手伸向水手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辛苦了!”然后,敏捷地登上河岸,踏着蔡楼渡口的黄沙,踏上了挺进大别山的风雨之路,揭开了中国解放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从此,这个小小的渡口便镶嵌在了人民解放战争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中。

1947年7月12日,蔡楼及黄河各渡口员工获得了刘邓首长的嘉奖信。信文是:

“由于你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和蒋军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渡过了大反功的第一大阻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使我军非常顺利地到达黄河南岸,以歼灭蒋匪军收复失地,解放同胞。这是你们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你们这种无比的积极和热情,全体指战员莫不敬佩和感激。我们到南岸后,先后收复了鄄城、巨野、曹县、郓城等地,消灭了蒋军曹福林两个旅。这些胜利是和你们分不开的。为了慰问你们的辛苦,特搞劳你们每人猪肉一斤。并祝你们继续努力和健康!”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蔡楼村民在星转斗移的变迁中始终保持了对革命的执著信念。解放后,渡口的木船变成了大轮渡,给两岸人民的交通带来了方便快捷。改革开放的岁月,渡口更是焕发了青春活力,村民们集资购买驳船,建起了黄河大浮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黄河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如今的蔡楼村一条条整洁光亮的街道,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房,显示了村民们迈向新时期的坚定步伐。“村民文化大院”、“文明一条街”、“电话村”、“有线电视村”这些渗透过每个村民平凡生活的新鲜事物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习俗。我们看到,黄河滩区一颗璀璨的新星正在升起。

作者:马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