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国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诞生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34

收藏

提起“中国工农红军”,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你知道这个名称的诞生之地就是广州吗?广州起义路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路,其路名与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武装起义有关,而位于广州起义路200号之一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就曾是起义建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门口挂着“广州公社”旧址的牌匾,铭记着那次伟大的起义,它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建立的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公社”。

百年老路几次更名 明清老楼见证历史

广州起义路前身叫维新路,建于1919年,因是拆建清代衙门抚台、按察司等旧建筑辟路而成,因此取名维新路,带有“维新变革”之意。其北起清代旧巡抚署(今人民公园),南至珠江江岸,是当年广州城区最宽阔的马路之一。1948年,维新路改名中正路。1950年复名维新路。1966年因路旁有广州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改名为广州起义路,沿用至今。

广州起义纪念馆位于广州起义路200号之一(原维新路100号),几百年来一直是重要的官署办公地,在明代是指挥都司署,清代中期改为广东督粮道署,管理粮运事务,国民政府时期是广东省立公安局。1927年,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这里成为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所在地,是一栋有故事的老建筑。

广州起义提前举行 敌强我弱惨遭失败

说起当年广州起义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1927年12月,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遭到慘重失败,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战士举行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并建立苏维埃政权。

广州起义原定1927年12月12日进行,但由于计划泄露,敌人对全城实行戒严,并调动在外地的主力部队赶回广州镇压,危险迫在眉睫,在此紧急关头,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提前于11日凌晨举行起义。

11日,起义的枪声响起后,广州起义军迅速占领大半广州,宣布苏维埃政府成立,把办公地设在维新路的广东省立公安局,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在城市宣布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并通过了苏维埃政府政纲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员名单,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法令。更值得一提的是,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在战斗中打出出““工农红军”的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打出:“工农红军”的名称。

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勾结起来向广州反扑。沙面租界的美、英、日、法等国纷纷公然实行武装干涉,出动炮舰轰击广州市区,并一度派海军陆战队在长堤登陆攻击起义部队。因敌强我弱,起义军伤亡惨重,起义最终失败,主要领导人张太雷不幸牺牲,指挥将领叶挺和叶剑英撤离广州。

起义标志红布带 成被屠杀“证据”

广州起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故事。起义前,起义总指挥部决定,凡是参加起义的人员一律佩戴红布带以便识别。但因为起义时间提前,佩戴用的红布带准备不足,很多参加起义的军民便买了白布回来染红系在脖子上作为标记。起义期间,广州遇上阴雨天气,红布带遇水褪色,很多起义军民的脖颈和手腕上都留下了红印。

于是,一条小小的红布带,在起义中是最光荣的标志,却在起义失败后成了被屠杀的“证据”。在此后几天里,国民党对全城进行清洗,凡有红布带印痕者皆被杀害,广州城内一度血雨腥风。

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大队中队队长杨馨坤在撤退时,在苏维埃政府的会场撕下了几条标语,抓了一条红布带藏进口袋里,最终冲出敌人围截,回到了家乡英德宿山。他将标语和红布带装进一个陶埕里,用瓦盆覆盖,秘密埋在山岗里。1959年其亲人挖出陶埕献给国家。目前,这条珍贵的红布带就保存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内。

现今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基本上保留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大院的格局,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北楼是工农红军指挥部旧址,中楼是广州苏维埃政府办公楼旧址,南楼是警卫连连部和库房旧址。当年起义爆发后,总指挥张太雷、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副总司令叶剑英等领导人均在此办公,指挥战斗。如今馆内展览面积900平方米,以150多件珍贵的文物资料与350多张历史图片和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广州起义的过程,引导带领人们重温那段血染广州的岁月。(郭仲然)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