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的西南面。据清朝同治年间《吉安府志》记载:黄洋界原名黄杨界,因东西两侧分别由黄、杨两姓家族居住,以山为界,故名。海拔1254米,群山延绵起伏,地势险峻雄伟,时常大雾弥漫,云烟滚滚,犹如汪洋大海,又称为“汪洋界”。后因本地方言黄与汪、杨与洋同音,而书写为黄洋界。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要哨口之一,自古以来有两条小路经此一条通往大陇和湖南酃县,另一条通往茅坪。1928年夏,红军在山顶上修筑工事、营房和哨口,山顶设有瞭望哨。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中途常在哨口南面的檞树下休息,向红军战士讲述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鼓舞红军官兵的革命斗志。8月下旬,湘赣国民党军乘红军大部队远在湘南之机,以4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攻打大、小五井军事根据地。留守井冈山的红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获悉消息后,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作出战斗部署,动员大陇、茅坪和新遂边陲特区的赤卫队、暴动队、妇女会和儿童团,日夜赶削、埋竹钉挖置陷阱,抬石头构筑工事,协助红军在哨口设置5道封锁线。
8月30日晨,从湖南进犯的国民党军第八军第一师3个团,抢在驻赣国民党军之前,赶到黄洋界哨口下发起进攻,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和赤卫队、暴动队、少年队凭借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用土枪、土炮、滚石和檑木,阻击国民党军。正当湘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用1门刚修好的迫击炮及仅有用的1发炮弹,射击至山下腰子坑的国民党湘军前线指挥部,国民党军以为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吓得连夜逃回雷县,赣军1个团返回宁冈县境。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击破湘赣国民党军第二次“会剿”。9月上旬,毛泽东率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途中,闻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欣然写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井冈山黄洋界雪景
1929年2月,井冈山失守后,国民党军烧毁并破坏红军的营房和工事。
1960年,修复黄洋界当年红军工事;1964年重建红军营房和兴建黄洋界纪念碑(木料结构),碑的正面刊刻《西江月·井冈山》词,背面刊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经黄洋界时,下车察看修复后的守哨红军营房,并信步登上哨口,亲临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时的工事遗迹以及当年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的小路,瞭望层峦叠嶂,并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毛泽东不顾登山劳累,挥毫书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诗词中都写到黄洋界。
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在“火炬亭”原址上重建纪念碑。碑的正面刊刻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刊刻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纪念碑前面增建一座横碑建筑,刊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手迹;;青背面刊刻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字。
黄洋界为革命纪念地,山色秀丽,云雾缭绕,气象万千,翻腾的云海一眼望去如同翻江倒海,群山奔涌,白云平壑,万千气象,蔚为壮观。日出时,朝霞满天空,红日东升,万籁俱寂,簇簇群峰如同蛟龙出海,万龙抢珠宛如仙境,成为游览的佳境,是井冈山旅游名胜风景区之一。(刘晓钦)
来源:《红色地名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