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中桥红色地名故事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40

收藏

保中桥位于吉林省敦化林业局保中桥林场附近,在敦化市区西南75千米。保中桥是富尔河上的一座木质便桥,为纪念东北抗联创始人之———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周保中,1959年,敦化林业局将此桥命名为“保中桥”。1966年保中桥更名为抗联桥,十年动乱结束后,又恢复保中桥名称。保中桥是一座英雄桥,抗日战争期间,周保中将军和抗联战士在富尔河上架起这座木桥,从此富尔河畔的深山密林成为东北抗联武装抗日游击区。

富尔河上还有一座桥,距保中桥木桥原址100米左右,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围剿”抗联和掠夺长白山资源,开通的一条从夹皮沟到二道甸子的军用专线,在富尔河上修建的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工进驻富尔河流域,利用老桥基础,重新加固改建成水泥桥。

1986年,在保中桥木桥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崭新的混凝土结构的新桥,沿用保中桥原名。老桥弃用,但不知笔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将“中”字写成了“忠”字。虽然周保中将军和抗联战士架设的木桥,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物虽杳,但精神永存。

保忠桥林场经营区内发现的革命遗址有保中桥遗迹、抗联密营遗迹和其他战斗遗迹,还有日本战争罪恶遗址凝土桥墩一处。

“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这是抗日名将周保中钢铁般的誓言。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周保中是一位传奇的革命者。1949年5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周保中,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1932年10月10日,周保中率领救国军一部与民众武装西北山“八大队”攻打宁安县城。在攻城战斗中,周保中腿部受伤仍强忍疼痛继续指挥战斗,率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县城,消灭日本侵略者饭冢联队部分日军,并炸毁日军火药库。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把周保中背到指挥部治伤,子弹已穿人腿骨,急需动手术。由于指挥部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和器械,想要取出子弹,得送到省城的大医院。周保中考虑战事紧急,便斩钉截铁地说:“不是要做手术吗?那就干脆点,用刀子挖,拿钳子夹,我受得了!”于是,在他的不断催促下,为他做手术的战士硬是用刀子、钳子将弹头从腿骨中取了出来。12天后,伤口未愈,周保中又率领千余名救国军第二次攻打宁安县城,给日伪势力重大打击。

周保中从此蜚声东北抗日战场,他以自己身先士卒的英勇行为,赢得了大家对他的无比信赖和爱戴,为建立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奠定了基础。


保中桥

1933年5月15日,省委通过了《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周保中以留守主任的名义领导吉辽边区救国军,在敦化大蒲柴河一带活动,就是现在的富尔河畔保中桥林场经营区一带。在此地建设密营,开展党的活动,建立党支部,有党员5名。10月9日,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给国民救国军辽吉边区留守处支部的信,对今后的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扩大党组织、发动群众、改良军队成分,在军队中建立政治部、根据地。周保中领导吉辽边区救国军脱离救国军部,着手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下旬,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被改为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

1938年春天,日本关东军总部调集35000多名日伪军,大规模“围剿”抗联二路军,企图在牡丹江下游山区聚而歼之。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同时计划西进与抗联十军会合,与南满抗联第一路军取得联系,周保中与二路军总部决定以四军、五军为主力进行西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西征失败,数万日伪军设立重重封锁线,周保中及二路军总部人员被围困在下江山林之中。粮食吃光了,就扒树皮,挖雪里的野草充饥,为了抵御寒冷,在藏身的地窖中周保中与战士们相互撞击身体增加热量。饥饿、寒冷、伤病、缺乏武器弹药、战斗伤亡等种种困难使战士们病倒不起,周保中拼着微弱的体力,断断续续地讲笑话鼓舞大家,战友们以超常的革命意志力坚持了20多个日夜,直到日伪军撤走。

周保中在东北抗联时期坚持每天写日记,《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是研究东北抗联活动珍贵的史料。“八女投江”的事迹就是周保中在日记中最先记载而为后人所了解。1938年10月,周保中率部来到牡丹江西岸联络各部队,通过侦察副官带来的几封书信,获悉“八女投江”一事,事后,他记下了130字的关于“八女投江”的史实记录,这段历史才得以流传至今。从1953年开始,周保中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写下《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联军》《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概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回忆资料近20万字,后来又满含深情地写了回忆杨靖宇、赵一曼、陈翰章、车老四、姜墨林、八女投江等抗日英雄的文章。这些珍贵资料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东北抗日历史,是极其珍贵的文献。(敦化市民政局)


来源:《红色地名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