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大荒沟十三英烈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41

收藏

珲春市大荒沟抗日根据地是珲春地区革命的摇篮,创建于1932年,位于吉林省珲春市西北盘岭山脉南麓,岭北为汪清县辖境。地势四面环山、群山绵延、森林密布、沟谷纵横,密江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70华里注人图们江。因这里地邻俄朝,区位环境独特,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根据地内分布着珲春县委诞生地遗址、大荒沟十三烈士殉难地遗址、荒区苏维埃政府等遗址,这些留存下来的遗址充分见证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为驱逐和消灭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东满地区抗日游击斗争史上谱写了壮丽的战歌。

20世纪30年代,有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涌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1933年农历八月的一天,受命攻打东宁县城返回的珲春游击队,在中队长朴振兴带领下准备从汪清罗子沟出发返回大荒沟。连日来的昼行夜宿,几百里高强度行军,战士们十分疲劳,于是决定暂时在大荒沟休整一晚。考虑到已经到了根据地,朴振兴决定让大家好好休息一晚,就把队伍安顿在了离村子不远的一个没人住的空房里。为安全宿营,游击队分别在村南几里远的清水洞和离宿营地200米远的地方安排了岗哨警戒。宿营后由于白天行军劳累,游击队员很快进入梦乡。

村子里有个人叫裴元一,曾任县委秘书一职。他本是地主家的公子,以为投身革命能飞黄腾达,没料到平时行军打仗不说还没有吃穿,艰苦的革命生活让他心中早早就萌生了退意。有一次,裴元一回乡探亲,裴元一的父亲看到儿子回来,让家里人赶紧杀鸡炖汤给儿子好好补补身子。裴元一和地主老爹诉苦,早忘了“保守秘密的纪律”,全然没有秘密可言。

听了儿子讲的“苦日子”,裴元一的父亲就说:“儿子,当初我就不让你去,你偏要去。看你现在这个样子,爹心疼啊。赶紧回家吧,放着舒服的日子不过,非要过那野人的日子吗?”“不行啊!要是被日本人知道我干过游击队,我这小命也保不住啊!”面对儿子的回答。裴元一的父亲神秘地说“这个你放心,爹早就归顺皇军了,只要你在皇军面前立了功,保准你没事儿,指不定还能在皇军那边混个差事呢!”听到这儿,裴元一看着满桌的佳肴,再看了看父亲,想到干革命的“苦日子”不知啥时候是尽头,最后彻底背叛了革命。

这天,裴元一终于发现了游击队的行踪,他如获至宝,连夜跑到驻扎在密江的日军守备队告密,并引导他们偷偷地来到了游击队驻扎地。敌人先是在清水洞偷袭控制了放远哨的李宝玉和崔义顺,随后杀气腾腾地扑向游击队驻地。等到近哨金在根发现敌人的时候,敌人已近在咫尺。刚入伍不久的金在根慌乱中忘记第一时间鸣枪报警,而是撒腿向驻地跑,边跑边用带着颤抖的声音大喊:“敌,敌人来了!”

被喊声惊醒的中队长朴振兴,立即命令游击队员赶紧突围,他指挥大家说:“你们赶快随我往外冲!”随后,他踢开窗户向外冲,可迎面射过来的几颗子弹打中他的身体,他一下倒在了血泊中。

紧急关头,小队长吴彬一面鼓励队员一面大声喊道:“让你们尝尝我们的子弹!”当他向敌人猛烈射击时,腹部中弹,鲜血和肠子顺着弹孔向外涌出。他吃力地倚着门框,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提着枪,一梭子子弹射出去,撂倒了几个敌人,杀开一条血路。但由于伤势严重,流血过多,他踉跄着跑出几十米,最终倒在了一棵红松树下。牺牲前,想到不能让手中的枪落到敌人手里,他把枪栓拔出来,扔到几米远的草丛里,将枪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牺牲时他年仅29岁。激烈的战斗还在继续,金龙学、朴永信等3位游击队员为了掩护自己的队友能够顺利突围先后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让朴根荣、蔡均天、沈吉万、姜昌云等十余名队友突破重围。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和当地老百姓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把他们安葬在殉难地西侧30米左右的山麓下。为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3位烈士,1960年珲春县在墓地竖立纪念碑。2004年珲春市政府在13位烈士墓前重新立了烈士碑。2011年7月,为纪念建党90周年,珲春市政府在十三烈士纪念碑原址,扩建大荒沟十三烈士陵园,新建纪念碑碑高13米,设13级台阶,纪念碑后2米处为东西排一字形的十三烈士墓。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是反对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历史见证。青山处处埋忠骨,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英雄用鲜血染红的祖国大地上,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人民群众不用过饱受欺凌和压迫的生活,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些为了人民群众牺牲的先辈们。(刘春宝、王强)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