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开化与赣东北德兴、玉山边界绵延着一条百里山脉,称之怀玉山脉。由于远古强烈的地质构造,山脉形成千米以上的山峰有数十座。而在开化境内的南华山(海拔1166.2米)和菜刀岗(海拔1105.9米)就是其中的两座山峰。南华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深,而菜刀岗山势险峻多怪石,形似菜刀,与虎头岗等山峰横亘于杨林镇的霞光村蓝家,友好村琪琅坑等自然村与桐村镇王畈村银炉、徐家自然村之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以前采药打猎,只能走峡谷溪边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翻过南华山,攀爬菜刀岗。在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堵,血战菜刀岗,冒雪翻越南华山的真实故事。
1934年7月,中央红军在反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失利后,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作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革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皖浙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1月下旬,红十军团分两路向浙皖边界和皖南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并调兵围追堵截。12月,红十军团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作战失利,之后经请示中央决定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休整。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皖南几经转战进入开化,途经齐溪、马金、中村、池淮、杨林、桐村等乡镇,一面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一面冲破国民党的重兵堵截,由北向南贯穿整个县境。
1月12日,正值寒冬季节,又逢雨雪天气,红十军团部队抵达杨林宿营。当晚6时,方志敏在山底村的一户农家里,召集刘畴西、粟裕、王如痴、乐少华、涂振农等军团主要领导,召开军事会议,提出红十军团要尽快返回赣东北根据地,避开大股敌军围堵,只有翻越南华山。
1月13日凌晨,红十军团从杨林、焦坑出发,取道桃花坞、瓦里坑等山谷攀南华山。此时的南华山被大雪覆盖,一片银白,呼啸的山风,挟着雪块冰碴,不时从树上砸下。红军指战员们大都穿着单衣和草鞋,有的还光着脚,在这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中走着、爬着。一路上冰凌和被风化了的石头似刀子一样,把他们的脚划开一道道血口,有的红军战士实在支持不住,倒在山岭上,再也没起来……途中,方志敏的病情也在加重,不停地咳嗽,还咳出血来,但仍拒绝同志们的搀扶,顽强地走着。在经过一片竹林时,方志敏看到被冰雪压弯的竹枝依然迎风摇曳,胸中感慨万分。他对身旁的红二十师参谋长乔信明等说:你们看,这些竹枝被冰雪压得多沉多苦,可它们依然坚强不屈,这正是“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当日,红军部队经菜刀岗,准备穿过徐家村转移到江西玉山境内,而徐家村北面这条通玉山的山路,两侧山势险峻,丛林茂密。上午9时,军团前卫营抵徐家村后岭上,而敌军浙保五团三营先于半个小时到达,并占领了村北端高地,敌人凭借有利地形,用密集的火力网封锁去玉山的山路。不久红十九师的主力也相继到达迎战。终因山谷狭小,无法展开兵力,只好退至村左端的高地,占据北面的一段土坎与敌作战。敌浙保五团主力闻讯从附近的王畈赶来。敌军一面以重兵封锁村南面高地,以侧翼攻击我军,又一面派出一营增援三营的北端高地。此时,红十军团的大部队已进入粘木坞山谷内由于左侧沟壑较深,难以仰攻对面山上守敌,右侧又受敌军稠密的火力封锁,后边山高林密,冰天雪地,又不易攀登。红十九师组成突击队多番突围,均未成功,在折回南华山、菜刀岗的山中,有的红军战士用刀砍,用石头砸向追击来的敌军,并多次展开肉搏战,枪击声、撕打声震荡山谷,战斗一直胶着到天黑。趁黑夜,在红十九师的掩护下,军团主力撤出战斗,艰难地爬上菜刀岗,沿山脊密林,向西翻越南华山,往王山村方向转移。
14日晨,军团主力前部抵达王山村,15日走出开化县境,16日,方志敏和粟裕带先头部队到达陈家湾,刘畴西、王如痴率主力未能赶上,造成先遣队全军被敌截成三段。方志敏令粟裕带先头部队先行,自己只带十几名警卫留下等待主力。后先遣队主力在怀玉山突围中失败,4000多名红军官兵大都罹难,至1月29日,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等先遣队主要领导人在分散突围中,均被敌搜捕,后英勇就义。
红军部队纪律严明,在没有补给,被困南华山,遇天寒地冻,饥寒交迫,处境非常艰难时,仍然一直坚持战斗。当时被捕的红军官兵不是冻伤的,就是饿坏的。国民党部队采用地毯式搜山围捕战斗失散红军,还严禁当地老百姓“通共”。既使这样,当地还是有许多村民帮助红军,村民把红军从张湾油溪口带到了杨林的蕉坑,给方志敏做警卫,当向导,帮助挑物品;红军进入南华山时,霞光村村民帮忙带路;东坑口村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往南华山中送信送物资,成了红军的临时“侦察员”“情报员”。
南华山上有天然洞穴,方志敏曾在山洞里栖息,因而得名“红军洞”;在麦坑坞的程家村口有5棵大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村民称之为“五将聚会”;有一棵高25米直径1米的“五星树”,因红军队伍路过此地歇息,当时做向导的村民随手砍下此树的树枝给红军作拐杖,却见砍下的每根树干的刀口处均呈现一个红褐色的五角星,方志敏高兴地说,这是革命的“五星树”,当地百姓至今仍然称之并流传;南华山尽头有一宅遗址,傍遗留有红军在此休整时用过的春米水碓。
岁月流逝,红军足迹踏过、鲜血染过的南华山,春天里红杜鹃处处盛开,秋天时红枫层林尽染,满山红遍,菜刀岗形似红军战士阵列那样巍峨矗立。当年,红军血战菜刀岗,冒雪翻越南华山的历史悲壮,可歌可泣。革命先烈方志敏及红十军团将士为中华民族存亡,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至今深深留在了浙赣交界怀玉山脉一带人民的心里,更已深深成为开化人民的红色记忆。(程志新)
来源:《红色地名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