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街白氏家族与营救西路军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48

收藏

1936年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奉中央军委命令,陈昌浩、徐向前率五军、九军、三十军共21800余人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虎豹口(河道口)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同年11月11日,渡河部队根据中央决定改称“西路军”。为完成建立河西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配合河东红军战略行动的重大使命,西路军将士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家军浴血奋战近半年,歼敌25000余人。这一支叫“西路军”的红军队伍,在长长的河西走廊中的靖远、景泰、武威、张掖、临泽、高台一带,与敌人展开大小几十场战役。将士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天天血战,终因弹尽粮绝、敌我力量悬殊等诸多原因而陷于失败,最终只有420人抵达新疆。其中被俘的近万名西路军,大部分被羁押在张掖韩起功、武威马步青军营中。

西路军失败后,党中央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组织营救西路军被俘将士,为中国革命事业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委派周恩来同志深人民间,访得了西安进步人士吴鸿宾先生,衔接营救西路军有关事宜。

1937年2月27日清晨,古城长安市区中心,回族学者马德涵家中,迎来了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座的有马德涵的内兄白九皋、回族学者马宪民,还有前来负责衔接工作的中共代表张文斌等人。一陈寒暄后,周恩来直达主题,他说:“我受中共中央委托,首先联系了吴鸿宾先生。今天来和大家商量如何营救在凉州被押的西路军战士,希望大家出谋划策,共同商议营救计划。”坐在中间的白九皋首先发言,他说:“久闻周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一见,如同故友重逢,十分感激。在下不才,久有抱负,未能实现。眼下日寇侵华,东北沦陷,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抗日战场人才奇缺,我等愿为周先生出谋划策,完成营救西路军之大业。我妹夫马德涵先生是凉州马步青的启蒙老师,我们已经商议并决定,陪同马老先生亲往凉州,说服马步青,想办法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将士,为抗战大业作些贡献。”年逾古稀的马德涵先生胸有成竹捋须微笑,站起来说:“周先生胸怀大义,代表中共,亲临寒舍,商议救人大事,实乃壮举。老夫愿与好友马宪民和中共代表张文彬先生亲往凉州,和骑五军军长、我的学生马步青商议,解救贵军将士。”坐在一旁的回族进步人士马宪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事不宜迟,及早行动,明天就走!”定于2月28日,马宪民、张文彬陪同马德涵先生,准备从西安出发,途经兰州乘车赴凉州会见马步青。出发前,马德涵先生的内兄白九皋亲自带来30块银圆,作为路资。

两日后,三人抵达凉州。骑五军军长马步青听说恩师马德涵先生亲自来访,急忙令部下打开中门迎接,设宴款待。席间,马步青举杯敬茶后说道“恩师一行三人,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凉州,必有要事,敬请吩咐,学生照办。”马德涵先生语重心长地说:“当前,国难当头,日寇侵华,七七事变,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抵御外辱,责无旁贷。我受中共周恩来先生重托一行三人专程来到贵军驻地,商议释放被俘西路军将士,想法设法将他们送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为抗战大业作出贡献,望学生三思而行。”马步青面有难色,稍一思忖,当即回答:“此事虽有风险,学生安敢推辞?恩师放心,立即照办!”遂即密令部下将被俘西路军分散送往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次日,马宪民,张文彬携马步青介绍信,到张掖会见三○○旅旅长韩起功,营救被俘西路军将土。

同年5月初,在西安莲湖区西羊市71号家中,马德涵先生设宴,邀请周恩来出席接待马麟,希望马麟以长辈身份阻止马步芳在西宁屠杀被俘的西路军,并将他们尽快送回革命队伍参加抗日。

同年8月初,甘、凉、肃三州抗战敌后支援会主任高金城,受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谢觉哉、彭加伦委派,来到张掖,营救被俘、失散的西路军将士使大批西路军战士离开张掖回到兰州八办,再辗转回到延安,此事引起了马家军怀疑。于1938年2月3日凌晨,驻守在张掖的韩起功将高金城活埋在大衙门后花园。

随后,张掖韩起功密令手下人连夜到西宁马步芳官邸。马步芳得知西安马德涵、白九皋等人串通马步青解救西路军之事,密令部下到西安抓捕二人马、白二人得知此消息,携带家眷连夜避难到兰州,马德涵逃至四川茂县隐居;白九皋携妻和子白彰(时5岁)一家三人先到永登县城,后到七山上吴家村隐居。1942年7月,在窑街团结街下街,购得房屋居住。

白云鹤(1864一1944年)回族,字九皋,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西安府长安县,排三。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全国第64名的成绩考中及第武进士。旋即奉命入川,先后任四川茂州都司、汶茂县守备、成都府首营管带等职。民国初年组织成立西安国民促进会、筹办小学等事宜,深得民心。九一八事变后,在西安发起并成立陕西抗日救国会,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7年初,马德涵、白云鹤受中共代表周恩来委托,参与红军西路军将士的营救活动,使四千多名身陷囹圄的西路军,最后成功获救。(海连泽)


来源:《红色地名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