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的中共三罗组织革命活动旧址——荣昌堂,有西江“小延安”之称。荣昌堂,位于云浮市云安区东北部,都杨镇六合行政村榃寺村。距云浮市云安区人民政府驻地约27千米。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云浮县组织的重要指挥机关,中共粤中、西江、三罗地区党组织的活动基地和联络中心,为夺取云浮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昌堂,原由都骑乡绅、名中医余镜堂所创立,建于清末,青砖瓦木结构,连同小炮楼(三层)占地面积107.73平方米;还有同泰商店、杂物房、草屋及小鱼塘、竹林,原与荣昌堂、小炮楼连成一片,总占地面积约955.9平方米。这里也是中共云浮县特别支部首任书记余渭泉同志的(荣昌堂主人余镜堂之子,又名余宝鸿)故居。
悬壶济世一辈子的余镜堂,被乡亲称呼为“镜堂三公”。
1938年7月,以共产党员周明为队长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西江17分队,来到当时的都骑第一小学宣传抗日,把时任校长的进步青年余渭泉发展成为云浮重建党组织后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从此以后,身为小学校长的余渭泉,以聘任教师的名义,掩护周明等在都骑开展党组织活动。同时,帮助中共党组织在都骑第一小学,建立起云浮恢复党组织活动后的第一个党支部——都骑党支部。当年就有麦裕滔、李君怡、李青、潘泽元等人经周明介绍人党,使中断了10年时间的云浮县党组织,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荣昌堂宇留青史,革命先驱建巨勋。从1938年开始荣昌堂成为广东中共地下党的一个交通联络站及活动基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在余氏家族的掩护下,为往来共产党人提供部分生活补给,长期活跃着中共党组织的革命活动,成为中共云浮县党组织的重要指挥机关和活动场所。
1939年春,根据西江临委指示,中共云浮县设立特别支部,余渭泉任书记。在他的引领下,都杨镇的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镇已发展党员48名,占当时全县党员总数的一半。
荣昌堂外景
1945年2月,云北“四乡”(都骑、降原、杨柳、方平)抗日联防委员会成立,办事处设在荣昌堂。10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恩平朗底战斗失利后,罗范群、谢创、谢立全和唐章、周天行、梁嘉等粤中党政军司令部负责人,带领粤中党政军部分人员先后秘密转移到都骑荣昌堂、麦东生家掩蔽,建立特委办事处和分指挥部,通过电台继续指挥分散在各地的人民武装部队开展战斗。
随后,省内一些地区党政军领导人龙世雄等也转来秘密掩蔽,掩蔽人员带来的武器弹药,由余渭泉、余家相秘密收藏在荣昌堂主人覃氏的长生棺染布池,直至1946年4月才全部安全撤出。但唐章同志仍留在荣昌堂居住,与麦长龙一起,领导三罗各地的党组织、游击队工作,并在小炮楼建立油印室,印制《云浮人民报》及党内刊物,发到三罗各地。
1947年2月,上级党组织在云浮党员较集中的云北地区(现都杨、河口一带)成立中共云北区委,指导云北地区革命斗争,驻地仍然设在都杨荣昌堂。据统计,都杨镇解放前参加革命活动的人员达到399人,其中通信联络人员41人,武工队人员51人,连队武装战士119人。1947年,中共云浮县特派员麦长龙、李东江研究决定成立中共云北区委会,由黄浩波任区委书记、麦冬生任副书记。中共云北区党委成立,办公场所就设在荣昌堂同泰号,直至云浮县解放,区委书记黄浩波夫妇在荣昌堂居住长达3年之久。1947年10月,粤中三罗小分队在吴桐的带领下挺进云雾山时遇到困难,转移到党的群众基础较好的云北一带掩蔽。其间,都骑党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荣昌堂余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不仅把所属的两间商铺用作交通联络站,还出钱、出力、出枪支持革命,一家先后有七人参加革命,余家强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在云北区委油印室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革命宣传事业作出了贡献。当时荣昌堂书房、小炮楼与周边房舍全部有秘道贯通,一有风声,革命同志马上从屋顶和地下的通道撤离让敌人无隙可乘。1948年6月,国民党军团300多人围困荣昌堂、抄家,但对党没有造成损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日,云浮县工委书记兼三团团长麦长龙、三团副政委李东江等党政军负责人,在荣昌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如何解放云城和进城接管、建政工作。
1949年,三罗地区的武装部队“三罗支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粵中纵队第四支队,云北地区的武装组织编入三团,壮大革命力量,为三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荣昌堂旧址还被评定为云浮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云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云安区廉政教育基地等。这座保存光荣革命厚重历史的“红色堡垒”作为红色革命文化保护单位,正在散发耀眼光芒。荣昌堂精神所敲击的革命历史洪钟,正在云浮大地上铿锵回响,激励着云浮人奋发向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冯向雄)
来源:《红色地名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