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里长征几乎人人知晓,与长征“同名同姓”的火车站也许听说过的人并不多。在祖国大西北的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在包兰铁路红会支线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火车站就拥有这样震耳欲聋的名字—长征。
1936年初秋,雄伟巍峨的屈吴山大顶上,白雪戴帽,银光闪烁。山腰的大阴屲里,栒条林浓绿如墨,桦树皮清白炫目,如黄绸子般的麻斑刺花瓣更显得异常耀眼,娇翠欲滴。山脚下辽阔的草滩上,洁白的羊只如撒落在绿地毯上的颗颗珍珠,它们或安详地吃草,或静卧倒磨(反刍)。几匹调皮的马驹子,伴随着在茂密的芨芨墩下纳凉的牧人吼唱出的苍凉的“花儿”东奔西跑,一副从不安分的样子……
突然,在屈吴山下的这条古道上,传来了战马的长嘶,由双铺、狼山一带飞驰而来一队勇猛威武的骑兵,他们肩上斜挎长枪、盒子枪,身穿灰色军服,头戴镶有五角红星的八角帽,神情庄重,精神抖擞,行动迅疾。马蹄响过,带起一股股黄色的土雾,在古道上空飞扬。
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号称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其指挥官就是红军将领里声名显赫、威震敌胆、曾被毛泽东称颂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一代名将彭德怀。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1936年5月11日一17日,在延川县大相国寺召开了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总结了红军东征的经验,提出了西征的任务。5月18日中央军委下达西征命令,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第十一、第十五军团和第八十一师、骑兵团等共13000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军进入陕甘宁边界地区作战,实现扩大、巩固根据地和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的战略目标。西征红军分左、右两路向甘肃、宁夏挺进。西方野战军从宁夏同心城、豫旺堡地区出发,分两路西下。
1936年9月14日,为了保证红二、红四方面军顺利北上和“静会战役”计划的实施,右路军先遣部队红七十三师在政委陈漫远的率领下,经海原到达打拉池,消灭守城部队后占领打拉池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10月4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到达打拉池,政治部驻在打拉池小学,后勤部驻在回民兄弟李德和店内。
随后,彭德怀司令员也率领西方野战军总部和西方野战军司令部进驻打拉池。刚来时将司令部设在打拉池小学附近的堡子里,稍后由于遭到敌军飞机的轰炸,彭德怀司令员随司令部搬进了红山寺石窟。自从彭德怀司令员住进石窟那刻起,这里就成了当时三军会师的前沿指挥中心。
彭德怀司令员住进红山寺石窟后,了解敌军情报,制订作战计划,钳制各路敌军,筹划三军会师,慰问附近群众和宗教人士,很快就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0月23日,朱德、张国熹率红军总部、红军大学部分部队、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到达打拉池,与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总部、红十五军团会师,并开始商讨实施“宁夏战役”。
10月25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举行会师庆祝大会。之后,彭德怀司令员指挥部队分散驻扎在打拉池、小水、老庄、陡城、
响泉、水泉等10多个村庄,在陡城设立了造船点,建立了打拉池农民委员会、水泉堡农民委员会和三百户农民委员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扩红建政,筹备粮款,做好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各项准备。
打拉池地处陕甘宁三省交通咽喉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国民党军队的囤粮之所。守住这里,根据地就有了安全屏障,会师就有了可靠保障。
红军在打拉池驻扎的48天中,按照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宣传革命道理,发动人民群众,扩大红军队伍,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使群众认识到红军是穷苦人民自己的军队。红军在这里的48天中,人民群众热情支援红军,他们在乡间的小道上、在乡亲的茅屋里,或者公开地或者悄悄地奔走着、忙碌着。乡亲们支援红军的热情,就像点燃的火焰一样,出现了争先恐后、捐物捐钱的热潮,合奏了一曲拥军爱民的交响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川人民在红军走过的热土上辛勤劳作,发奋图强,使平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征站始建于1972年,因打拉池会师而得名,是一个以煤炭运输为主的二等站,是平川区通往外地唯一的火车旅客站。包兰铁路红会支线称得上是一条红色铁路线,除长征站外,至今还保留着“红会”“近会”“挺进”等与长征密切相关的站名。
以前的长征站风沙天天有,职工喝的是又咸又苦的地下水,一间单身宿舍挤好几个人,调车作业十分危险。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一代代长征站人坚持了下来,靠的是一股不服输的信念。现在,职工喝上了黄河水,免费在伙食团用餐,宿舍设施更加完善,生产条件日趋自动化、现代化,安全更有保障。
炮声不再,硝烟散去。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长征站“老树发新芽”,几十名铁路人正聚力货运增量、客运提质,念兹在兹,吐露芳华,赓续写下新的长征故事……(白银市平川区民政局)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