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的油井,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其中有一口功勋井,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的身上,深深地烙着铁人印记,它是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它的“诞生”,仅用了5天零4个小时,创造了当时石油钻井速度最高纪录;它是大庆市首个人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项目;它是目前大庆为数不多的自喷井之一,也是目前自喷时间最长的油井;它就是铁人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时,打下的第一口详探井--萨55井,又被称为“铁人一口井”。
自红岗区解放村西行约3千米,驶过平坦的柏油路,一处静谧的院落呈现眼前。步人其间,正面可见铁人纪念馆旧址,目光转向一旁,映人眼帘的便是白杨树掩映下的铁人一口井。卸车台、值班房、土油池、地窨子、贝乌--40型钻机……一处处历史遗迹,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向人们讲述着60年前铁人和队友们写下的传奇故事。“它是我们来大庆后打的第一口井,打得很艰苦……”作为传奇故事的亲历者之一,80岁高龄的孙崇德老人清晰地记得,1960年3月,20岁的他,作为铁人王进喜所率的1262钻井队(1205钻井队前身)37人中的一员,千里迢迢从玉门赶来,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钻机到了,没有设备卸车。老队长说,‘不能等、不能靠,我们自己干!’‘全队37个人,就是37台拖拉机,就是37辆吊车’。我们奋战了三天三夜,靠着双手和肩膀,把60多吨的钻井设备,一件一件装上汽车,再从汽车上卸下来,搬到井场,又一件一件起架组装,在莽莽荒原上,竖起了我们的第一口井。井架立起来了,输水管线却没有安装好,老队长说,‘就是用脸盆端水也要开钻’,接着,大家到距井场一千米外的水泡子,在厚厚的冰层上砸开一个大窟窿,用盆端,用桶提,就连头盔、灭火器外壳都用来装水运水,保证了按时开钻……”回忆起当年,孙老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更有对铁人老队长的崇拜之情。

第一口井遗迹
开钻后,铁人王进喜带领大家吃住在井场,困了就枕着钻头打个吨儿,饿了就啃上几口干粮,仅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成了这口深1200.76米的详探井,创造了当时的钻井最高纪录。孙老还记得,铁人王进喜在打完第一口井后,拆卸井架时受了伤,誓师大会上,铁人拖着伤腿上台,激动地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他忘我的拼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庆人。

为表彰王进喜及其带领的1205钻井队的卓越功绩,大庆市党委将萨55井命名为“铁人井”。作为大庆油田的“功勋井”,铁人一口井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大庆市民政局)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