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建三江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55

收藏

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金鸡报晓,它最早迎来了旭日;天鹅起舞,它有一双矫健的翅膀。巍巍完达,松涛千顷为它唱赞歌;滔滔三江,彩绸万里为它扮新装。

它--就是建三江!

 

黑龙江建三江的稻田

1969年7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抚远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中央军委任命: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副师长王少伯为第六师师长。在兵团六师师部驻地确定后,王少伯师长根据师部和所辖各团北靠黑龙江和松花江,东临乌苏里江,横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4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本区域由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条江环绕的地情地貌和自然环境,提议把兵团六师确定的师部驻地这个地方就叫“建三江”,意思是建设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把北大荒建设成为北大仓。

起名建三江,动词入地名实属罕见,中央领导与王少伯谈及此事时,王少伯师长解释说:因为这些地方是几万名垦荒战士辛辛苦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没有动词就体现不了我们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决心、意志和精神风貌!是为了纪念转业官兵、现役军人、知识青年、农场老职工开发荒原的业绩。建三江这个地名就这样叫开了,报到上级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都得到认可,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了“建三江”这个地方。

1975年在王师长的布置下,在二十五团(现七星农场)的北面,佳抚路旁做了一个大彩门,彩门的正上方用铁皮做了由王师长亲笔题写的“建三江”三个大红字,每个字两米大,并安装了彩灯。彩门两侧还用胶合板做了两副对联,两副对联都是王师长亲笔题写的,正面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背面是“说了算,定了干,誓叫三江面貌变”。

1976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改制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因当时兼有粮食生产和戍边任务,在原有4个农场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建点,到1988年形成15个现代化国有农场,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全局撤队建区,开启了分局--农场--管理区新三级领导管理体制。2011年3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正式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领导,行使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权,负责本管区的行政管理工作。2012年12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建三江挂牌成立农垦建三江管理委员会,开启了由省政府派出、具有特殊建制县财税职能的准政府式管理体制。2020年,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取消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编制,纳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总公司管理,成为北大荒集团分公司,标志着“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圆满完成。2019年9月,“中共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两块牌匾在米都大厦正式揭牌。建三江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成立,宣告建三江60多年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彻底结束。

建三江60多年前还是沉睡千年的茫茫沼泽荒原,方圆数百里人迹罕至。经过60多年两代农垦人的开发建设,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奉献青春献子孙,奉献子孙献终身,让沉睡千年的沼泽荒原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千万亩良田。如今建三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色大米之都”。(吴宁)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