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龙王坝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09:57

收藏

美丽乡村龙王坝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吉强镇西南7千米。龙王坝村既是乡村旅游胜地,也是一处流传着许多红色故事的现代文明村落。

1935年7月至10月,红二十五军和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来到了葫芦河畔。1936年10月,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葫芦河畔,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种子,点燃了六盘山下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希望之火,唤起了龙王坝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描绘了葫芦河畔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愿景,激发了月亮山下人民移山造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

红泉岘因红色而光辉,龙王坝因乡村振兴享誉全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龙王坝村(1958年前为红泉岘村)因董福镇、张占魁参加红军;1936年10月27日,三十二军从三合乡的旧营堡出发,直接向穆家营方向前进,途经红泉岘,在袁家河与胡宗南一部接触,将敌击溃后,当晚翻越月亮山,到达海原县红羊坊一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王坝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享誉全国。

1924年,董福镇出生在甘肃省秦安县魏店乡董家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母。四岁那年,陕甘大旱,饿俘遍野。迫于生计,其父用一条扁担两只竹筐挑着年幼的董福镇和仅有的一只小木箱,逃荒到西吉境域的龙王坝村,被当地百姓收留。落脚后不久,其父病逝,董福镇从此沦为孤儿。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抵达西吉,在单家集一带活动,“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深人宣传,老百姓开始晓得红军是穷人的队伍。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达西吉境域的龙王坝,年幼的董福镇、张占奎等毅然决然参加了红军。11岁的董福镇被编入红一师三团一连,成为一名“红军娃”。

1936年8月,董福镇调入红三团部,担任参谋长熊照来的勤务兵。1937年,红军在陕西三原改编为十八集团军第一师(师长杨成武),开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参与了平型关大捷。1939年后,调人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后又调入战斗剧团、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青年训练队、支队通信连等单位工作。1946年,调入晋西南吕梁军区野战二医院任保管员,后调七军卫生部任管理员。1947年,董福镇随部队开赴延安地区作战,参加了蟠龙战役。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翌年,调七纵队卫生部工作,历任管理员、指导员等职。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等战役。在解放西北战役中,董福镇为抢救战友身负重伤,体内存留弹片至今。1950年后,历任医干轮训队指导员、干休所指导员、政治部指导员等职。1952年8月,转业到西北行政委员会人事局,在三原永升镇西北大学七分校参加干部培训。1954年11月,调陕西省国家物资储备局工作,历任党小组组长、支委、支部书记等职。

 

宁夏西吉龙王坝远景

1953年红军张占魁返乡期间,在红泉岘村口,同乡亲们一同种下了几棵柳树。即使这里干旱缺水,柳树最宜生长,至今还有一棵柳树叶繁枝茂、郁郁葱葱……她代表了“苦甲天下”的西吉人民坚强的生命力;她标志着葫芦河畔儿女艰苦卓绝的昂扬斗志;她坚定了我们红泉岘村人永远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利用红色资源的信念。

 

龙王坝

红色故事传播在红色土地上,红色土地滋养着老区人民,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的龙王坝人,不忘初心、诚实守信,勇于开拓、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工程中,勤劳务实,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增效,走出贫穷、向小康迈进。

龙王坝人民深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发展新理念,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要求,借助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苏正喜)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