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始建于1958年,当时属于国家级绝密工程,所以对外称国营二二一厂、青海矿区等。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中国原子城”。1993年基地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2001年,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原子城由纪念馆、纪念园、爆轰试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组成。2009年5月,彰显不畏强暴、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和“基地精神”的中国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开放。
原子城旧址
原子城纪念馆为乳白色半掩体结构,整个建筑庄严肃穆。置身其中,使人不由得想起了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人口的门嵋上,镶嵌着三块巨大的青黑色石雕,中间石雕是一个核裂变的图案,周围装饰着八卦、太极图等中国传统图案,两侧石雕镶嵌着和平鸽和金银滩草原风光,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谋求和谐,向往和平”这一永恒的主题。纪念馆正前方广场上有一座最醒目的标志主题雕塑《聚》。它以鲜明的主题形象,表现出原子城的历史。这个《聚》,既有核聚变的写实,更有集纳聚合全中国人民力量、谱写宏伟诗篇之意。螺旋上升的形象则象征着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纪念馆共分两层,一楼大厅中央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东风导弹,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5个展厅围绕着圆形大厅呈圆形依次排开,集中展示了国营二二一厂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两弹”元勋们和国营二二一厂的科技人员、工作人员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
纪念馆后面是纪念园,纪念园主体建筑是一条用石子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神秘名字:596之路。1959年6月,苏联中断了和我国在原子弹项目上的合作,致使国营二二一厂的原子弹试验工作曾一度陷人停顿,但这也激发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己完成核试验的决心。正是靠着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奋战在金银滩上国营二二一厂的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几年后实现了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伟大壮举。而这颗原子弹的代号就是“596”,象征苏联毁约停援的时间坐标。“596之路”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望,还体现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豪迈秉性。在“596之路”两侧,建有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老一代科学家的雕塑,以此激励后人,教育后人。
地下指挥中心是一座十分坚固而隐蔽的地下掩体,掩体距地表9.3米,掩体四周墙壁厚度60厘米,地面厚度70厘米,顶棚厚度80厘米,掩体六面有15厘米的防水、防潮保护层,掩体内空间净高3米,上面由2米厚的三合土填充,三合土上面又是1.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护盖,掩体入口有三道钢质密封门,整个掩体可以说是牢不可破。内设通风室、配线室、配电室、发电机房、指挥室、人工交换室、休息室、电报室、载波室等。爆轰试验场是原国营二二一厂六分厂,是专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分别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
纪念碑是国营二二一厂退役时修建的,碑高16.15米,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最顶部有一个银白色的圆球,象征着圆梦的意思,就是圆了中国人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之梦。圆球下方是一个棕红色的盾牌,有防御的意思。盾牌上面有九颗园钉,还有一只和平鸽,象征着长久和平。和平鸽也是国营二二一厂的代号,它的两翼是两个背对着的大写拼音字母E,中间的躯干部位是一个变形的大写拼音字母Y,它们的组合就是二二一的拼音缩写。纪念碑下有九层台阶,有两层含义,最上面的两层与下面的七层连接起来,象征着北京第九研究所。碑的正前方是张爱萍将军在81岁高龄时所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碑文。碑的左右两侧分别是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时产生的蘑菇云浮雕。东西两侧各有18块花岗岩组成的浮雕,象征着地处金银滩草原的18个工作单位。碑的整体采用的是最上乘的惠安花岗岩,为的是让它长久屹立在这里,好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此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人们,记住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们。纪念碑整体造型像一个整装待发、意欲冲天的火箭。
中国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共和国高科技产业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姜汝云)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