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二畈”红色基因传承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10:15

收藏

曾经的一爿“八二二畈”数百亩水田,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方红公社杜湖村小岳桥萧绍路旁,它因毛主席踏上此地视察“三农”,作为县区乡丰产方试验田而闻名,是萧山县唯一以田畈名字命名的地名。

每当夏收夏种(简称“双抢”)、秋收冬种(冬种)及“联产承包”期间,历届时任县(市)委书记、县(市)政府县长都会抽调各部门领导干部组成若干工作队纷赴临浦、城南、城北等以水稻作物为主的地区指导与掌握即时的农业生产进度与现场协调棘手问题,在生产一线靠前指挥。八二二畈作为县区乡三级试验田,领导与同志务必先到当时东方红公社杜湖村蹲点劳动。

笔者从1977年到1992年在县委办公室工作,15年间多次幸运被抽调参加“双抢”“冬种”“联产承包”工作队,印象特别深刻。领导和同事们自带背包与生活用品,骑着自行车,住在西兴棉麻收购站、城北区农机站,搭伙在区公所食堂,与区公所、乡干部一起到杜湖村“八二二畈”试验田参加收割、掘田、插秧劳动。试验田耕种任务完成后,分成若干小组,大家骑着自行车到各乡村跑田头、进村庄,白天了解各乡“双抢”情况,晚上各小组集中汇报综合情况,安排第二天走访,直到立秋“双抢”结束,工作队员回归原单位。

在“八二二畈”劳动时,晴天头顶烈日,满头大汗,脖子挂毛巾擦脸不停;脚底踏水田烫得起泡,被蚂蜡叮咬出血红肿,用碘酒消炎。雨天穿着塑料雨衣,浑身汗水夹杂着雨水;晴天与社员一起先用镰刀收割早稻,在水田用双手撒猪鸡鸭羊粪与腐烂草沤肥,再握铁耙耘田,用粪勺喷洒氨水,再按工作小组分配的插秧任务齐心合力跟进。

“双抢”工作组在这块土地蹲点劳动,开展精耕细作示范试验,譬如割草积肥,用猪鸡鸭羊粪作基肥,有机肥打底争取农作物高产。水稻匀株密植,浅插早发促分蘖夺高产,作为试验样板田。冬种大麦,深沟宽畦,畅通积水,防止麦苗烂根影响生长;宽畦散播,争取匀播多株稻获取高产。当时县政府及时在城北区召开全县各乡镇领导参加的“双抢”现场会,先参观学习在“八二二畈”试验田的示范做法,抓质量,扣进度,落责任。

作为工作队办公室,精心做好现场会各项服务工作。会议结束后及时编写《情况简报》,呈报领导审签后即刻送打字室打印、校对,连夜装订、信封,邮政快递员上门取件发送。这个活虽然时间紧、要求高,但比起体力劳动顿觉轻松多了。不同劳动的辛酸苦甜,劳动成果都应珍惜。

在“八二二畈”蹲点劳动中,特别难忘的是,县委领导会对大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介绍萧山“八二二田畈”作为地名的来历,至今还回荡在耳旁:1959年8月19日毛主席在从庐山会议结束后乘火车沿途调研,他习惯在火车上办公。21日下午从金华到萧山新塘站交位停靠,工作到22日凌晨才休息。到萧山与预约好等候在那里的萧山、诸暨县书记县长座谈了解农村工作、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情况。与座谈同志一起用午餐后,毛主席换乘汽车,由当地领导陪同到东方公社小岳桥西的杜湖村下车后,实地视察农业生产情况,踏田头、进农户、问农情,留下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杭州召集地市委负责人座谈,了解互助组农业生产与办食堂情况。毛主席说:我们是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农业搞不好,国家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是农民,农村工作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劳动人民创造历史,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是党的生命线,永远铭记,代代相传。毛主席回北京后不久,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毛泽东给全国农村生产队以上六级干部的一封信。很快,大办食堂、不切实际的生产高指标、浮夸作风等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百年回眸,不忘初心。田间劳动洗漱心灵,感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觉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永葆劳动本色,坚守为民服务,努力为党争光,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李金水)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