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道区是中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鸡西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座因风雨侵蚀而形成的山腰镂空、山头顶部有着“7”字形悬空探头的石头山。每到开春雪融时节,水滴成流泻下,银练竖陈,形成帘幕气雾氤氲,连绵不绝,蔚为壮观!因为滴水成河,河边成道,且水珠“滴答、滴答……”人们便把这条河称为“滴答河”,又根据“道”和“答”的谐音,把那条道路说成“滴道”。
这当然是“滴道”地名由来的一个传说。
1939年日伪时期,在滴道附近团山子村有一位农民,名字叫张万廷,他耐劳仗义、古道热肠、与人为善,被邻乡近里人人竖指称赞为“真正的地道人”。
一天,他上山砍完柴,坐在路边的一段叫作“鬼门关”的土坡上休息,这段路坡度很陡,来往行人及牛马车常常因为路险坡急加上当时刹车制动手段有限而经常酿发事故。此时,张万廷看到一辆马车在这段路上经过,车上坐着一名妇女和一名儿童。尽管赶车的人十分小心,但下坡的速度还是没有控制住,疾速的马车偏离正道,侧翻向道旁。坐车的农民白正芬用身体紧紧抱住儿子,等张万廷赶到时,马车已翻到沟里,沉重的马车还是砸伤了白正芬母子。
目睹翻车过程,望着白正芬痛苦的表情,张万廷心情沉痛,随即心下一横,一下决心铲平这个土丘,修好这段路!
从此张万廷每天身带一把镐、一把锹、一副土篮、一罐子清水和几块干粮坚持去“鬼门关”修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农忙不辍。在他的辛勤努力和附近农民的协助下,三年过去,土坡被削平,道路被延展。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还有效地连接了通往滴道街里和鸡东平阳镇的民间贸易道路。
道路修好不久,为了纪念张万廷修路的功德,村民白正芬动员村民打算为张万廷立一块石碑,但由于日本侵略者文化专制统治,没有实现。
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的1945年10月,一块纪念张万廷无偿奉献、为村民修路的功德碑才在这条道路的道口正式竖立起来。
碑文:......张君万廷善修此路纪念碑岁次乙酉十月望日白正芬敬立。
于是“滴道”这个地名不只是个传说,它还有一个现实的事实存在——滴滴汗水修成的土石之道。
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妇孺皆知,近代张万廷修路的往事在滴道代代相传。
在随后的时光中,这条道和广大农民一起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全体农民积极清匪保安,出人出粮,有效地支援了前方解放战场。
——1946年3月,鸡宁独立团进驻滴道镇。部队除留下一定的兵力保卫滴道镇和滴道发电厂外,其余部队调到外围剿匪,他们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打得100多名土匪中的部分土匪沿着这条道往东逃窜。在这场剿匪战斗中,鸡宁县独立团用缴获的20多匹军马,组建了骑兵排。
——1946年7月21日,鸡宁土改工作团分团进驻滴道区,这条道迎来了滴道区分团团长孙平和队员们。分团进驻滴道后,开始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反奸清算、实行土地改革。
——1947年4月10日,滴道区政府召开参军总结大会。会上,大家公推团山子村为“扩军模范村”,区政府奖给一面“支援前线模范”的奖旗,团山子村基干队长刘玉璋带领全体基干队员14人参军正是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解放战场输送新兵。
——1947年8月13日至14日,滴道区团山子村第二次劳动模范大会召开。这次大会选出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姜学宽、陈玉英(女)及模范干部胡主任。发给劳动模范的奖品是:粮食、手巾、镰刀等物品。会上,团山子村闾与阊之间展开了挑战,比一比“谁的生产好,副业搞得美”。
在后来的日子里,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间,这条道见证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部光辉历程。为社会主义发展和脱贫攻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条道,东西方向,肃穆笔直,经过80多年的雪雨风霜,它依然古道热肠。它的后代们继承着“我为他人的理想”,意气勃发,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生活进发!
滴道!
不只是滴滴汗水浇筑的为民之道,更是滴滴汗水浇筑的信念知道。
此刻,我在电脑里连续打出了五个“d”,显示的文字正是“地道的滴道”!
“5D”的滴道由此诞生。(张瑜)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