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碣头,一个坐落在浙皖边界淳安西北部的偏僻村落。因此地有一座溪碣(拦水坝),旁有茶叶树,故名“茶碣头”。相传,明末清初,徐氏祖先迁此居住,徐姓居多。1958年属妙石公社茶碣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设茶碣行政村。1992年5月,属叶家乡茶碣村。2001年属威坪镇茶碣村。2007年茶碣村更名为“茶合”村,但茶碣头自然村仍名“茶碣头”。
就是这个原本不被世人关注的村落,却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战争中一举成名,成为淳安解放第一战的所在地,并被载人史册。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节节败退。5月1日,在解放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最先进人淳安的国民党第一〇六军一九二师及其收容的八十八军和安徽省保安团残部,向淳安西部方向逃窜,其中一部逃往茶碣头,准备由此翻山岭转向淳安北部临岐方向。该部一进入茶碣头,就像一窝蜂似地闯进老百姓家中,翻箱倒柜,抢走值钱的东西,并抓鸡抓鸭抓挑夫,仅一个早晨,全村各家的粮食、财物及禽畜被抢劫一空。
解放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一〇三团一营在翻越淳歙交界的珠宝岭,进到淳安后,得悉部分国民党军队逃往茶碣头,便紧随其后,穷追不舍。国民党军队见追击的解放军人数不多,便抢先占领茶碣头村后的宋家垅、驮家山及隔溪的和尚凸等制高点,凭借地形优势进行抵抗,并向解放军发起冲击。解放军一营战士迅速占领村口的洞口亭和洞口山,架起机枪向对面山头的国民党军队射击。为了夺取制高点,一营组织了尖刀班,在机枪的掩护下,冒着弹雨,冲向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山头。但由于地形不利,尖刀班遭到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军队集束手榴弹的攻击,赵金昭、杨德祥等13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为淳安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第一次进攻受挫,营长当即作了战前动员,并对战术作了调整:命令二连、三连继续从正面攻击,吸引国民党军火力;一连从侧后迂回袭击。一时间,山谷里枪声大作,一连战士猫着腰,提着枪,以洞口亭至洞源村的溪磅作掩护,绕道至水视湾攀上高地,迂回到驮家山侧后。随之,全连轻重武器一齐开火,迅速击溃国民党守军,占领驮家山高地。这时,全营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如猛虎般地扑向村里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随即溃败,翻越河岭,仓皇东逃。
茶碣头战斗结束后,一〇三团一营随即参加解放威坪镇和淳安县城的战斗。5月2日,威坪镇解放。同日下午,淳安县城解放。
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捐献棺材,把烈士们安葬在村后宋家垅脚的桑山园。为了彰显烈士英灵、便于祭奠,1975年1月,政府把烈士的遗骨移至茶碣头自然村对面的和尚凸山坡上。烈士墓坐东朝西,墓呈椭圆形,黄泥封土,直径21.3米,墓面宽2.9米,墓碑镌字17列,记述了十三位革命烈士的籍贯、姓名、立碑人,墓碑上方镌刻“八一”图标,碑两侧用青石垒砌。墓碑前立有一高5米、宽2.9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正面镌刻楷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后面记载了革命烈士的事迹。纪念碑前设有半圆形的祭拜坛。2016年,当地政府又在烈士纪念碑前的山凹里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馆,以介绍英烈事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充满鲜血与光荣的地方—茶碣头,也记住这些忠烈的名字:杨德祥、赵金柱、魏贯、赵金昭、许康根、许畏清、戚树成、卓杰凤、凉森修、刘法田、丁琰鲁、张其三、胡健。(淳安县区划地名服务中心)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