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胜利口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28 10:11

收藏

胜利口根据历史事件得名,原名土地坳。解放武隆时军队在此与敌军激烈战斗,后有村民来此居住,久而久之形成居民点。

彭水县解放的消息传到武隆县后,中共武隆县地方党组织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迎接解放军的工作。

为了减少解放武隆的阻力,解放前夕,党组织与桐梓、火炉、平桥一带的中、上层人士签订了《局部地方和平协定》。桐梓山特支东岸支部派张远绻、陈秉之分别到桐梓、火炉以党组织的名义与桐梓山的吴汉皋、吴鸿哲、刘廷鹄和火炉的邵平阶、杨永弟等,分别签汀了桐梓、火炉两地的“和平协定”。西岸支部派刘一明、黄石声等人与平桥的陈锡儒、陈道恒等签订了平桥的“和平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当地乡保人员和所有绅士,要维护好当地社会秩序,不得进行任何破坏活动,保证和平解放;在解放前夕,当地绅士的武器,统一由地下党调配和使用,不得隐藏和转移;人民解放军过境和地下党武装

队伍所需的粮草,必须无条件供给;乡保人员及所有绅士只要做到上述三条,诚心诚意跟共产党走,不搞破坏,武隆地方党组织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这些局部和平协定,对稳定爱国人士的情绪、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组织支前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迎接解放军,党组织迅速组织力量,分头奔赴各地做好支前工作。中共涪陵中心县委书记胡晓风派王朴、黄健等同志到武隆、彭水迎接解放大军。东岸支部派出一批同志到木根、双河、白马、长坝、巷口、火炉等地组织支前,迎接解放军。与此同时,武隆地方党组织还分别在桐梓、火炉、庙垭等地建立了支前站。

194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由彭水县首先进人武隆县的桐梓山。曾持平带领武装力量与解放军接上头,派谢毅然、徐希明作向导,带领解放军翻越南天门,经丰都的厢坝,迁回解放了双河场,攻占木根铺,歼敌两个营。21日,解放军抢占白涛,封锁乌江。22日,解放军截击国民党军船两批共9只,俘虏国民党军官兵230余人,活捉国民党军14兵团司令钟彬。

            

                           吴江

11月19日,第四野战军47军141师,由彭水县沿乌江东岸西进,从沧沟进人武隆境内,在龙坝黄荆树遇敌交战。国民党军退至火炉木水槽、土地坳一带布防负隅顽抗。20日晨,解放军解放火炉铺,陈秉之与解放军接上关系。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火炉,地方党组织派喻素芳、符书梅、任诚之,在火炉小学建立临时医院,护理伤病员。火炉铺解放后,随即,解放军追击国民党残兵,在木水槽遭到国民党军伏击,伤亡较大。为了全歼木水槽、土地坳的国民党军,解放军立即迂回夹击,击溃木水槽之敌,一部分国民党军逃跑,解放军追敌到中嘴,在关山坡歼敌一个团,俘敌300多人。后来,人民为纪念革命胜利,将土地坳改名为胜利口。(重庆市武隆区民政局)

来源:《红色地名 100》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