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地名中的故事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2-06 10:56

收藏

在定远,曾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有靠山(地名),不如有能仁(人)(地名)。这句顺口溜巧妙地嵌入了定远的两个乡镇地名。

地名,是城乡发展的脉络,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也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乡变迁的刻痕印记。

一个地方的地名,有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定远的乡镇地名,不仅蕴含着地理特征、所处位置,也蕴含着这个乡镇的历史故事和地方文化。

二龙乡: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个民族乡。1940年2月,新四军二师政委谭震林在此地察看战争地形,看到此处地形像“二龙戏珠”,深有感触地说:“这里以后就叫‘二龙’吧。”

炉桥镇:据史料记载,汉末曹操兵进东吴,见水逆流主贵,于是在此建烘炉百余,铸造兵器,同时修建一座五孔桥,故曰:“百炉桥”,后简称炉桥。

永康镇:以驻地永康命名,系历史古镇。相传大禹治水时经过此地,留下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将此地取名为禹王镇。1949年设永康乡。

朱湾镇:是定远县八大古镇之一,以驻地朱湾命名。朱湾原名朱家湾,系自然古集镇,因昔有朱姓始居,沛河至此折向成湾绕流西南而得名。

藕塘镇:地名源于镇内一景“月下石荷”。小镇东北有一口方塘,塘内满植莲藕,中间竖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圆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别有风韵。传说:石荷中藏有珠宝,使石荷能随水涨落而沉浮,神韵奇秘,引人暇思。藕塘的历史可追溯到汉,距今有1800多年。公元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间),藕塘便有市井,商贾云集。

池河镇:因池河而得名,古称“幽州”。池河镇历史悠久,据清《定远县志》记载,远到汉代,池河就已设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朱元璋称帝后,为传递信件和军事需要,正式开辟了南京—北京的官方大道,池河镇即为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此,池河镇成了繁荣的名镇,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城东南32公里处,系定远县东南部边缘,地处四县(区)交界,东与南谯区毗邻,南与肥东县相连,东南部与全椒县相近,俗有“鸡鸣犬吠闻四县“之称。

因处于四县(区)交界处,曾立牌为界,故取名界牌。

三和集镇:以驻地三和集命名。三和集原名“倪曲营”“李邱郢”,相传吴、李、王三姓相争,后经和解成睦邻,故名“三和集”。1949年设三和乡。

桑涧镇:以驻地东桑涧命名。东桑涧镇古称洛阳集,因位于河畔,桑姓聚居,取名桑家涧。因地处县城之东,故又称东桑涧。境内川心李,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凤(阳)定(远)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西卅店镇:以驻地西卅店得名,西卅店系自然集镇,因西距定远县城三十里故名。

大桥镇:因驻地大桥集而得名。大桥集系古集镇,缘街北池河上,古代架有大石板桥,故称为“大桥”。1949年设大桥乡。

拂晓乡:解放后成立的“拂晓农庄”是安徽省仅有的两个农庄之一。

七里塘乡:传说七里塘名源自一塘,此塘绕岸一周恰好七华里路程,故称。

范岗乡:以驻地范岗集命名,因集市位于岗地,范姓始建,因此得名范岗。

仓镇:以驻地仓镇命名。仓镇系自然集镇,原名“老人仓”。据传说,原为明初重臣蓝玉粮仓(也有传说是五代宰相冯道或明朝开国将领唐胜宗的粮仓),差有老人看护,故名“老人仓”。解放前系定远县“八大镇”之一。1949年6月设老人仓区,建国后设仓镇乡,1966年改名“红镇”,1971年恢复原名。

能仁乡:该乡境内有古能仁寺,始建于北宋咸淳年间,名朱寨寺,明洪武八年重修,相传侠女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即此。

上述各具特色的地名,从历史人物、方位、建筑、宗教等方面来诠释,既是一种纪念,又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体现和传承,细细品味,情趣无穷。

可以这样说:地名文化,内涵博大,根在历史,魂在文化。


作者:何俊飞 来源:定远新闻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