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经通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11-07 15:53

收藏

福建三明尤溪县梅仙镇经通村,是经济坑和通坑自然村的合称。在经通村相对海拔约200米左右的山地丘陵缓坡谷地,分布着六座建筑形制各具特色的土木结构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其建筑年代为清道光至光绪时期,都为当地吴氏望族所建。经通村地处闽中腹地,四季温暖如春。建造在这绿树成荫中的,是一座座青瓦屋面木构建筑。这些古建筑四周筑以围墙,庭院高深,院中辟有多个天井,体现了福建民居建筑的山林文化特征。这些民居古建筑,极富闽中丘陵山地气息,是经通村吴氏先民根据本地的建筑特点,又汲取融汇周边地区建筑风格,逐步形成了这种古朴、庄重、美观和实用的建筑风格,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优雅居住环境。

经通古民居建筑群,背靠延绵群山,在丘陵缓坡之处平整土地,依山建房,在民居四周栽种梨树、毛竹、杉木、桃李,四季花果飘香,而建筑物则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融绿树、红花、青瓦为一体。在这里,虽无太开阔的视野,但大厝庭院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河石铺面的小道蜿蜒起伏。走近经通村,整座村子洋溢着大盾庭院的独特风韵,在这里不见车鸣尘扬,没有喧嚣烦躁,只有林风送爽、山鸟亲人、民风淳朴。

经通村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外观形制基本相似,均为悬山顶二进制木构建筑,一进面阔五间,通进深三间。大厅走廊外均采用“通龙花框”装饰,工艺精湛。这些古民居的正厅走廊前植二柱,柱的间距与台阶等宽。由于依山而建,聪明的古人为了节约平整土地花工耗时,房屋依山势略有落差。正厅至中堂两侧厢房以及天井有二级跌落。石基用精制的花岗岩石板材砌筑。大厅、天井的地面为“三合土”拍打捣筑而成,捣筑成的地面坚固无比。据说这些“三合土”是以一定比例的糯米、白灰、纸筋、细河沙为原料经过长时间的拍打、锤炼而成。虽经过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上面的几何图案仍然清晰可见。

经通古民居,一般都为“三堂五栋”组成。所谓的三堂五栋厝,就是中间为一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两座厢房的建筑形制,四周有一圈土墙围成。信步走进经通古民居,每家都有由围墙与“门头仔”(大门)形成的近似正方形的大天井。一般这个大天井平面形状不怎么规则,想必是古代先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更是闲暇时间在此养花育草、戏儿弄璋的好地方。这些古民居的装饰手法也如出一辙。屋面为青瓦覆盖,屋脊建有翘角,大多绘有山水花卉与神话故事。

正堂大厅及天井四周是建筑的精雕细琢之处,木作工艺窗花雕刻精细,内容有古龙、蝙蝠、彩凤、石榴、如意、金锁、喜鹊及缠枝花卉等图案。走廊吊柱雕刻有人物故事,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柱头成荷花状。主体建筑和厢房屋脊采用透雕装饰手法,富有特色。每座民居正堂上首设有一祭祀祖先的案几,这里的居民俗称祭桌,案几做成长方形,朝外一面为神话故事、珍禽异兽等镀金雕花图案镶嵌,中间祭祀历代先祖神位,逢年过节,祭祀供品很是丰盛,一是对祖先寄托追思,二是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

经济坑自然村、通坑自然村合称经通村,不知古人为什么叫“经济坑”,于现在的“经济”一词是否有联系。不过,据现代地质资料显示,经通村地下都是矿产。经通村地势较为复杂多变,“因地制宜,就势建房”是古代吴氏先民们独到之处。随山势,依地形,建筑形制虽有雷同,但面积、布局极富变化。每座建筑正房与厢房之间都因地形而灵活划分并有机联系,屋顶相互穿梭结合而又有所不同。

走进经通村,你可以看到现代民居建筑与古代木构庭院古建筑交相辉映。那种既现代又久远的古村落,如古朴、幽静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你的面前。古建筑之间似是而非,饶有情趣,古道中石阶层层向上,给人一种登高的欲望。墙随路转,路与山走,连绵起伏的河石小道,仿佛建筑之间的条条彩带,起到了建筑之间既互相封闭,又互相联系的效果。登高远眺,青瓦屋面层层叠叠,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习习林风伴着几声归巢的鸟鸣,勤劳的村妇在清澈的沟渠里洗菜浆衣,袅袅的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开来的时候,劳作的人们或骑车、或徒步陆续归来——这田园画卷,这青瓦古建,这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古典韵味的古建筑群,也就自然令人格外珍重、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