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地名品牌 赋能产业发展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5-08 15:51

收藏

乡村地名品牌的创建,使农产品品牌丰富了地名故事,传承、保护和弘扬了优秀地名文化;同时,地名文化又为外部了解本地农产品打开窗口,牵引了本地农产品积聚了品牌效应。

正安白茶地名故事:“正安白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1900多年前,尹珍携“茶”拜师求学的佳话,为正安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白茶品牌注入了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满满的信心。


史载,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供之,正安当时为巴蜀辖地,“荼”就已经作为周朝贡品之一,享誉全国。到东汉时期,牂牁郡毋敛(正安境内)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游学中原,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其后,尹珍学成,于公元107年回归故里,在毋敛坝(现新州)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地,西南地区自此始有学校教育。尹珍被尊称为“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尹珍,正是现在的贵州省正安县人士,其所携之“荼”流传至今,因地而名,故为如今的正安白茶。

正安野木瓜地名故事:木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们就栽培木瓜,并且有多种文献记载,在《诗经·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后来人们就以“投木报琼”比喻施惠于人,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正安是野木瓜之乡,作为优质野木瓜的产地,有传统的生产历史。18世纪中叶,正安村民开始广泛食用野木瓜,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今在正安民间有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八月瓜,八月熟, 九月炸, 十月打来哄娃娃”。文献上对正安野木瓜的记载最早始于《贵州图经新志》:“真安产木瓜,民多食用”。这说明在明清时期,当地就开始种植与培育野木瓜,并广泛用于民间中医药和膳食。

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正安野木瓜是未见其果,先嗅其香。一大老远便可嗅到木瓜的清香,可见它的魅力所在,正安县的野木瓜是吃不够的,不信?你来瞧瞧!!!

说到正安野木瓜你最想了解它的那一方面,我猜一定是它的方方面面。野木瓜,别名五爪金龙、假荔枝、绕绕藤、乌藤等。想不到小小一个瓜,名字还挺多。正安野木瓜果形为长椭圆形或近圆形,果皮黄色或黄绿色,果肉白色,具有果大、皮薄、肉厚,味酸微涩、香气浓、质嫩无毒等特点。多山的正安县,广泛分布着适宜野木瓜生长的酸性黄壤,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质地壤土,土壤疏松、湿润,比较肥沃,正是适宜野木瓜种植的地理环境,而且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6.2℃,有着充沛的降雨量,无霜期平均每天300多天,给野木瓜提供了一个良好生长条件。

这个瓜有故事!文献《贵州图经新志》有载,“真安产木瓜,民多食用”(当时正安为真安州)。在明清时期,当地就开始种植与培育野木瓜,并广泛用于民间中医药和膳食;民国时期,正安因优质野木瓜为贵州省所熟知,而它的功效更是让人们感到惊喜,含有多种氨基酸元素和齐墩果酸,特别含有极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功能有平肝和胃、去湿、延缓衰老、消炎抑菌、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这样好吃又有大功效的水果怎能不被人们喜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荣誉。在1994年、1995年在全国性评比中,正安野木瓜被分别评为"第六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95中国名优特产品金奖";在1996年,正安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野木瓜之乡";2011年批准对"正安野木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么极富营养价值的瓜,尝一口你就会爱上它哟!